2022广汽设计大赛3强选手戴尧
“一个艺术家永远完成不了自己的作品。”
这是戴尧对于设计和作品的底层认知。当设计师自身的知识和能力持续提升、价值观不断成熟时,自然会从新的角度来看待事物,难免会发现新的问题。
“设计不能逃避问题,去解决就行了。”
这就是戴尧,2022广汽设计大赛3强选手,一位从容不羁、蕴藏无限能量的男孩。
到海上,玩帆船去
戴尧的参赛作品是《万物协奏曲》,一款灵感来自鸟类的海上极限运动载具。
“我喜欢帆船、喜欢极限运动,想做一款极限运动载具。”这是戴尧设计这款作品的初衷。2022广汽设计大赛的命题“超级玩伴”,和戴尧脑海里的想法相当合拍。于是这款外形超酷、充满未来感、“很能玩”的极限运动载具就诞生了。
《万物协奏曲》是作品的名称,也传递着戴尧的设计理念。在戴尧看来,很多运动都在对抗或克服风、重力等自然因素,但帆船是真正运用自然力的、人与自然非常协调的运动。因此,这项作品引入了仿生学、非定常气动力学等概念,结合鸟类的飞行原理,综合考虑了变载量、动能、效率、结构可行性等因素,进行了一系列功能性设计。当2050年的年轻人驾驶这款极限运动载具,便是由人、机械、自然力、鸟类等元素共同奏响了一部万物协奏曲。
这项作品属于功能驱动型作品,和戴尧以往的设计偏好一致,在可行性方面有着较为全面的考量。也正由于此,戴尧在半决赛汇报时成竹在胸,应对各种提问都能游刃有余,令人印象深刻,得到评委的肯定。
“我不是一个很重视外观的人,作品的造型都是服务于功能的。”戴尧说,但在广汽研究院,听从了导师建议后,戴尧在造型和功能方面寻求到新的平衡点,呈现出的作品较之前更具美感。“功能和形式,也许二者并不冲突,寻找到功能外化的‘黄金分割点’可能才是关键。”戴尧思考到。
设计师一定要有责任感
“自从开始做设计,感觉到了一个自己真正喜欢的领域,我就再也没有把时间浪费在情绪内耗上。”戴尧从小开始画画,在纯艺术领域浸淫多年。他是一个很善于思考的人,渐渐发现纯艺术的局限性——更像是一个自说自话的过程,常常和大众孤立开来。但设计是大家共同探讨解决问题的过程,领域更加广阔,可以让他肆意探索,更加如鱼得水。所以戴尧很坚定地将方向转移到了设计领域。
对于兴趣驱动型的戴尧来说,喜欢一件事情,可以“不要命”地去干,想到新的点子,通宵工作都是常事,“沉浸在喜欢的事情中很有满足感。”
在戴尧看来,工作和生活是一体的,他认真体察生活,会运用专业的设计手法去解决从生活中发现的问题。就像皮尔·卡丹曾说的,“一切都是设计,没有什么不能设计。”
但他并非不热爱生活。“享受生活是创作中非常重要的环节,热爱生活的人才能从中寻找乐趣,发掘出不一样的灵感。”戴尧很喜欢美食,在学校的时候每周必吃火锅、“无法自拔”,吃过东北烤串后,其他地方的烤串对他而言也有种“除却巫山不是云”的感觉。来到广汽研究院后,他有机会就四处寻觅粤式美食,也会在8强选手的“蚝小子”约饭群里吼一嗓子,相约出门“干饭”。
一个人对待吃的态度,会折射出他对生活的态度。“我的吃很‘生物本能’,我无法想象,如果没有美食我的生活会变成什么样。”他从美食中获取新鲜感和满足感,让生活更加有趣。
除此之外,戴尧还乐于尝试各种爱好,在爱好中发现更多想法,再用设计去解决问题。这是他设计的起源或者说是灵感来源。戴尧的爱好涉及帆船、滑雪、游戏、发烧级耳机、西装收藏等领域,他还热爱养花,家里、学校宿舍、工作场所都会有花,他甚至为了养好一盆花,四处搜集外文文献,只为尽力还原这盆花原产地的土壤环境,可以说是将爱好玩到极致了。
“一定要对自己的设计抱有充分的责任感,在玩中、爱好中发掘一些真正对社会有价值的东西。”这是戴尧对于设计的核心追求。他以自己曾经的落地性商业项目为例解释了这一观点。那是一个和电动牙刷相结合的冲牙器,前期经过大量的市场调研,预测相关细分品类的未来趋势走向,再针对用户痛点设计功能。这一作品为戴尧摘得了最多的设计奖项,包括设计界的“奥斯卡”IDEA设计奖。
具体来说,戴尧的“责任感”体现在设计的任一环节。戴尧谈到,设计灵感最好基于兴趣,如此才有最大的耐心去发现作品中的不足。前期调研要真实有效,为设计提供数据支撑,让设计师的“从理性出发”更有依据。设计过程中,各种可行性问题都要考虑到;在作品完善、落地的过程中发现各种问题,然后去解决。“我希望自己的作品对大众来说有意义,因此要对作品充分地负责。”
在广汽研究院,戴尧经历了汽车设计全流程培训,如汽车设计研究与设计策略、外造型手绘、CMF设计、油泥模型、交互设计等课程,视野更加开阔,得到了“让设计更加完整”的思路指引,可以在更广阔的范围中实现“设计责任感”。现在,戴尧不仅关注作品在功能层面是否能给用户创造使用价值、考虑结构可行性和落地可行性,还会同步考虑设计验证和预生产阶段可能遇到的问题,比如CMF设计范畴中的颜色和材料开发能否达到预期设计效果,“这让我的设计方案更加严谨、完整。”
我被广汽设计大赛的特质吸引而来
聊到和广汽研究院的缘分,戴尧说自己是被广汽设计大赛“鼓励创新、重视设计”的特质吸引而来。进入广汽研究院后的所见所闻更是加深了戴尧的这一点认知。入驻当天,他们参观了广汽集团成立25周年科技成果展和前瞻科技展,一睹广汽在智能网联、节能与新能源、概念与造型设计等领域的前瞻科技成果,对“无科技、不广汽”的科技驱动创新理念有了更直观的了解。
戴尧在科技展上看到了面向未来、承载美好生活愿景的广汽氢能概念车——绿境SPACE。随着对广汽设计团队了解的深入,他意识到,设计出这样一款概念车的团队实在是很年轻、很有创造力,也拥有追求完美的精神和毅力。汽车设计师在戴尧心目中的形象也愈发鲜明,“他们不是天天坐在电脑前画图,而是有着各种各样的新潮爱好,对社会、科技、时代始终保持着较高的敏锐度。”
这样一支充满活力、创新力的年轻设计团队得以组建,源于广汽的“自主梦”和对人才的重视。近年来,广汽研究院不断探索培养人才的方式,与国内外知名院校和科研机构开展创新课题合作、举办广汽设计大赛等,“走出去、请进来”发掘到了一批极具潜力的人才。2018年广汽设计大赛冠军卢俊鸿、2019年广汽设计大赛冠军王家宏,均在赛后入职广汽研究院,走上汽车设计的职业之路。
在广汽研究院,戴尧也在设计认知上取得了很重要的突破。“吸取这一次的教训,下一次做得更好。”这是包括戴尧在内的很多人都认可的一句话。但是广汽研究院设计中心前瞻设计部首席设计师陈奎文,让戴尧改变了这个想法。陈奎文认为,项目推进过程中学到的东西要立刻学以致用,把当下的项目做得更完善,而不是等到下一个项目再去实践。“这其实是更高维度的责任感。”戴尧说。
在大学老师丁剑眼中,戴尧是一个非常敢想敢做、敢于表达内心想法和坚持自我的同学。在另一位3强选手雷博杨看来,“戴总”是很酷的一个人。戴尧自己则认为,人生刚刚走过20年,未来还可以尝试各种可能,但他会在设计这条路上继续走下去,以后或许会做一名大学老师,继续创造,不断分享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