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通过的《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、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决定》提出,加快建设国家战略人才力量,着力培养造就战略科学家、一流科技领军人才和创新团队,着力培养造就卓越工程师、大国工匠、高技能人才,提高各类人才素质。
“大国工匠是我们中华民族大厦的基石、栋梁。”党的十八大以来,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培养大国工匠,为建设制造强国提供了根本遵循。2024年全国两会期间,总书记以“基石”和“栋梁”为喻,强调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进程中,大国工匠的重要支撑作用。
为何党和国家如此看重工匠精神?匠心聚,百业兴。大国工匠是擦亮中国制造、铸造大国重器的“顶梁柱”,尤其是在推动高质量发展的今天,更需要“精于工、匠于心”的匠人十年如一日精耕细作于一方天地,以新时代工匠精神,为新质生产力注入强劲动能。
在广汽研究院便有这样一群人,他们有着“择一事终一生”的执着,和“偏毫厘不敢安”的细致。他们,是广汽研究院的能工巧匠,在千锤百炼中绽放异彩,成为夯实自主研发根基的重要力量。
凌华春:工匠精神是一种责任感
从2006年进入汽车行业至今,凌华春专注内外饰领域已经18年。在他看来,工匠精神不仅仅是技术上的精湛,更是深植于心的责任感——对产品负责,对团队负责。
作为研发一线的耕耘者,只有对产品有责任感,才能常怀敬畏之心,在产品开发中精益求精,遇到难题多方面寻找解决方案,创新探索新技术、新材料。比如在昊铂GT开发过程中,为解决无线充电盒仿麂皮不耐污问题,凌华春通过多次材料尝试及试验,最终运用纳米疏水涂层解决了这一难题,使可乐、咖啡、茶水等大部分常见液体洒到上面不留污痕,提升了仿麂皮表面耐污性。
凌华春在分析后保险杠变形的原因
凌华春在调整保险杆的匹配精度
凌华春还是外观饰件团队的负责人,作为团队里的“老资历”,他认为自己必须对团队成员负责,经常主动传授经验给新生力量,促进团队快速成长。此外,他结合过往十余年的开发经验,形成知识工程文件,有效指导团队把握开发进度、识别风险,了解零件的状态及精度。这种“手把手”的传帮带,不仅是技术的传递,更是工匠精神的传承。
李艮坤:凡做一件事,便忠于一件事
十年来,李艮坤一直负责发动机燃烧开发试验,主要包括光学、热力学单缸机的燃烧性能测试,缸内直喷喷油器的喷雾特性测试,以及缸盖气流流场测试。
试验过程中,单缸发动机的装配是一项复杂而系统的操作,尽管已经重复过上百次,但每次装配,李艮坤都会像第一次那样,注意力高度集中。尤其是光学单缸机,金属缸盖和石英玻璃缸套配合精度要求高,差之分毫,都有可能导致石英玻璃受热不均而碎裂。他认为,只有全身心的投入,才能以专注和严谨确保试验结果可靠,为研发提供有力依托。这种匠人的态度,恰如梁启超所说:“凡做一件事,便忠于一件事,将全副精力集中到这事上头,一点不旁骛,便是敬。”
李艮坤在调整发动机进排气相位
当然,对于真正优秀的“工匠”来说,忠于一事的另一层境界,是在日复一日的沉淀中,主动创新突破。自主研发的350bar高压燃油泵在调试初期,燃油压力曾出现±10~15bar波动,李艮坤基于对发动机原理和设备结构的理解,深入剖析问题,多次向经验丰富的前辈请教,最终找到真因,通过对燃油泵高压油轨进行创新改善,利用喷油器高速响应性能,增加独立泄油回路,升级硬件控制系统,最终解决问题,将高压燃油压力波动控制在±1bar。
李艮坤在校准喷雾试验光路
多年来,李艮坤在发动机试验领域不断深入,积极发现并改进试验过程中影响效率、安全的问题,在试验创新方面取得多项实用新型专利。这便是李艮坤的工匠精神,时光中磨砺初心,平凡中彰显不凡。
白铭坚:面对重复的事情,依旧坚持精细
碰撞试验准备、假人调节、三坐标测量等,同样的事情,白铭坚已经做了7年。在旁人看来,这也许只是简单的重复性操作,但白铭坚认为,越是重复的事情,越需要精细化的坚持。
基于这样的自我要求,近千次的试验准备,白铭坚紧抓细节,确保每一次试验车辆偏移都在要求范围之内,从未出现过车辆跑偏进行试验的情况;当试验车辆需要更换零部件时,他会让每一个螺丝螺母都在规定的扭矩范围内。在假人调节上,为了更加精准地复现假人位置,白铭坚钻研学习碰撞试验法规要求,不断提升试验能力,相同的假人调节,一般要求X向与Y向的误差在±10㎜之内,但他会进一步提高标准,将误差控制在±5㎜之内,从而达到更好的试验一致性。
白铭坚正在移动三坐标测量仪准备测量碰撞试验车
为提升试验数据的准确性,白铭坚积极思考,结合多年工作经验,并基于三坐标测量仪实时输出坐标点的功能,开发出自动计算车内乘员空间距离的工作表,有效提升乘员空间距离数据的准确性、可回溯性,以及假人摆放的效率。他坦言,这些都是琐碎的工作,但需要十足的耐心与细心,以及对完美的不懈追求。
白铭坚手持关节臂式三坐标测量仪测量车身
何为“匠心”?白铭坚的答案是,从一个螺母的扭矩调整,到精确度为毫米级的距离把控,小环节里藏着大学问,也能做出大成果。
时代发展,需要卓越工程师、大国工匠、高技能人才。广汽研究院披荆斩棘之路,也是由不同领域的能工巧匠铺就,在这里,人人皆可成才,人人尽展其才。
广汽研究院成立18年来,在科学家精神、工匠精神、奋斗者精神等的引领下,秉承以人为本的理念,已构建起一支由海内外高端专家团领军的、来自全球15个国家和地区的国际化研发团队,研发人员超5000人,打造成高水平人才聚集高地。
各有所长的人才,共同组成广汽夯实科技自立自强根基的核心力量,他们不断书写匠心筑梦、未来可期的精彩篇章,支撑广汽自主研发与自主品牌事业向上发展,为建设制造强国、汽车强国贡献坚实力量。